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公立

专业与就业指导量身定制雄厚的师资队伍完美的教学设备军事化的管理优美的教学环境完美的就业体系学校咨询老师1对1
当前位置:学成网 > 高中学校 > 贵州高中 > 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
当前位置:学成网 > 高中学校 > 贵州高中 > 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

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

性质:公立
层次:高中
贵州高中
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
4.6 很好环境4.6分   师资4.8分   服务4.6分   效果4.4分
院校性质:公立办学层次:高中
学校形式:全日制建校时间:1928年
学校地址:贵州省黎平县五开南路广西桥2号
贵州高中
资讯MORE+
学校介绍
学校介绍

  学校简介

  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创办于1928年,建校史已达87年,当年叫五县联立中学,后来更名为黎平中学、黎平一中,1994年6月,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正式批文更名为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了十四届校长。2002年元月,我校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命名为“黔东南州普通高级中学示范学校”,2003年,我校从旧校区(现黎平县第三中学校区)搬至新校区(原黎平师范校区),2005年6月省教育厅授牌为“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

  历史沿革

  清王朝完结,中华民国成立,百端待兴。原黎平府所辖各县相继废学堂办小学。黎平县初等小学和初高两等小学不断发展,高等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而多数学生没有升学去处,只有极少数官绅和富裕人家的子弟能赴省城或外省中学深造,绝大多数贫寒家庭子弟失去了升学机会。此种状况引起有识之士和开明绅耆的关注,多次动议创办普通中学,但因黎平财力所限,独立办学尚有困难。

  适逢留学日本的赵学烺先生回归故里,经他奔走邻县洽商联合办学事宜,往返省城多次请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四月六日,在黎平县城召开5县(黎平、榕江、永从、下江、锦屏)办学联席会议。会议由黎平县长郭晋臣主持,经协商,与会者一致同意创办五县联立中学。校址,定在黎平;办学经费,按各县人口数和地方财力分担;拟定总开支为150份:黎平50份,榕江40份,锦屏30份,永从20份,下江10份;生源,来自5县。

  民国十八年(1929)春,五县联立中学正式成立于黎平城关神鱼井旁的贵州会馆,黎平县长郭晋臣兼任校长。首期招生66人,第二期55人。未满2年,因有的县不能继续提交办学经费,学校被迫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停办。民国十八年(1929)春,五县联立中学正式成立于黎平城关神鱼井旁的贵州会馆,黎平县长郭晋臣兼任校长。首期招生66人,第二期55人。未满2年,因有的县不能继续提交办学经费,学校被迫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停办。

  黎平县决定独力组建中学,经年余筹备,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成立黎平县立中学。是年三月二十二日,首任校长彭四箴签发第一张招生布告,招收初中、简师(附设)各1 个班。简师班为原五县联立中学肄业学生,修业1年毕业,毕业后多被聘为小学教师。此后,本省邻县榕江、锦屏、剑河、永从、下江和外省邻县湖南的靖州、通道、会同以及广西的三江、长安等地的学子纷纷前来黎平就读,黎平县立中学成为当时黔、湘、桂3省边区的人才培养基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敌战区的一些学校迁入内地,江苏省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迁到贵阳青岩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再迁至榕江县,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简称“国师”)。#p#分页标题#e#

  同时,教育部指令国师校长黄质夫在黎平县开办国立贵州师范分校。因创办分校有困难,于是将黎平县立中学改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黎平分校”(简称“国师分校”),黄质夫兼任校长。当时黎平县立中学有初中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150多人。改名国师分校后,在三年级増开师资训练课程,以培养小学师资。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因办学经费紧缺,国师分校停办,共毕业4届学生,154人。这年,随即恢复黎平县立中学,谢钟良、朱野民先后任校长,仅数月后,赵学烺即受命接任校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黎平县立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升格为完全中学。每年招收1个班,至1949年,共招4个班。至1950年,毕业2个班。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进驻黎平。政府官员逃散,黎平县立完全中学停课。

  1950年4月,杨标叛乱。5月,派周宗铨为中学校长。12月,人民解放军平息叛乱,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经民主推荐,赵学烺为校长,郭必勖为副校长。

  1951年,停办高中班,学校更名为“贵州省黎平中学”( 简称“黎中”) ,黎平县县长张和轩兼任校长。

  1958年2 月,黎中建立中共党支部,黎平县委派宣传部长胡广杰担任党支部书记兼任校长。是年秋,首招高中1 个班,学校又升格为完中。9月,孟彦中学并入黎中。

  1962年,调吴国强任黎中副校长。

  1976年,黎平二中(简称“二中”) 成立,黎中改名为“贵州省黎平第一中学”( 简称“一中”) 。

  1984年,县内调整高中布局,中潮中学高中班并入一中。

  1985年,一中、二中合并为“黎平中学” 。

  1987年,恢复一中、二中,两校又分开独立办学。

  1994年6月,根据黔东南州府通字84号文,一中定名为“黎平第一民族中学”( 简称“第一民中”) 。

  2002年,第一民中被州政府命名为“黔东南州普通高中示范性学校” 。

  2003年,全国三级师范(中师、师专、师大)开始逐步向两级师范过渡。黔东南州政府根据州内两所中师的情况,以州府函(2003)256号行文,将黎平民族师范移交给黎平县办省级示范高中。根据黎平县党办发(2003)17号文,第一民中于7月迁入黎平民族师范校址。

  2005年6月,第一民中经省专家评审,省教育厅行文并授牌定为“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 。

  八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八十多年的艰苦创业,黎平一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一代代黎平一中人努力朝着和谐美丽校园前进。八十多年的风雨中,黎平一中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p#分页标题#e#

  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办学理念,求实创新,负重奋进,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荣获黔东南州高考教学质量奖。学校先后获得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贵州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贵州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教育部“十一五”专项任务项目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体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4年7月,学校党总支被中共贵州省委党的建设领导小组授予“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受到表彰。

  硬件设施

  2003年6月,州委、州人民政府将黎平民族师范下放给黎平办示范性高中,根据县党办发(2003)17号文件精神,黎平一中于2003年7月由原校址搬迁至原黎平民族师范校址办学。

  学校占地面积21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1571平方米。有400米标准运动场1个,室内外标准篮球场共10个,理化生实验室共14个,学校藏书14万余册,生均达40多册。有标准的可容纳4000人住宿的学生公寓五栋,有标准的师生浴室和可供师生就餐食堂三个。

  学校前临九曲回环的福禄江,后依风景秀丽的南泉山。校园森林绿化面积达137亩,占校园面积的65%以上。校园内有180多种树木共4万多株,有“森林校园”的美誉,校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鸟语花香,是贵州省绿色学校。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26人,其中专任教师205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98%以上,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州级骨干教师4人,州级教学能手1人,县管专家2人,县级拔尖人才3人,县级教学能手2人,高级教师78人,一级教师74人。

  教学规模

  学校在校生学生4300余人,共69个班级,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普通高中之一。

新闻推荐MORE+
热门专业MORE+
学校推荐MORE+